四川西昌森林大火的19名“逆行者”全部牺牲。
大巴司机把扑火队员送上去,却一个人拉着工具回来。
在公布的牺牲英雄名单上,最小的还不满25岁,更多的30多岁的80后,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
顷刻间,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塌。
而就在去年,同一个地方同一天,刚刚牺牲了31名救火队员!
这是注定还是巧合?是天灾还是人祸?
也许是为了避免联想吧,媒体在报道火灾时,并没有沿用去年的凉山大火,而是改为西昌大火,实际上是同一个地方,凉山州。
当日中午时分,人们找到英雄们的遗体,一路护送到西昌殡仪馆。沿街的人们手捧鲜花,双目含泪。
当悲伤泪流成河,追问也就逆流而上。
悲痛之余,我们不禁想问:
为什么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方,会出现两次“天火”?
为什么同样的灾难同样的教训会牺牲两批年轻的生命?
他们的牺牲真有必要吗,到底是向死而生还是视死如归?
是谁制订的计划,又是谁下达的命令?
计划是否科学,命令是否合理?
要知道,这支扑火队员,不仅年轻,而且还严重缺乏专业经验!
去年12月刚成立,1月就授旗,3月就直接上山扑火,这是否符合要求,达到标准,遵守程序?
就在3天前,人们刚刚为去年牺牲的31名勇士举行了一周年纪念活动,依次在烈士墙前瞻仰烈士遗像,整理花篮,敬献哈达,表达了对英雄的无限缅怀。
这次速度更快,当天下午西昌市政府就为19名英雄启动了烈士申报程序。
但我们仅仅缅怀就够了吗?仅仅申请烈士就心安理得了吗?
如果牺牲不能唤醒什么,不能改变什么,这样的牺牲还有什么意义?
去年那场山火的前10天,省里的工作组就进入木里县,就山火防控提出9条整改意见。
其中“群众防火意识淡薄、救预案不健全、扑火队伍建设不规范”等问题,可谓一针见血。
但在同一个地方,我们还是摔倒了两次。
以后,或许还会有三次、四次、五次。
历史给我们带来的唯一教训,就是什么教训也没留下。
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
仅以基层单位的火灾扑救预案而言,往往都是纸上谈兵,缺乏实战,每次火灾一发生就一片混乱,以命相搏。
去年凉山大火后,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就曾指出:
扑救山火、险境火是需要时机的,能让则让,能避则避,先开防火线,再建避险区,并预留撤退路线,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感到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同样的悲剧仅隔一年又重复了一次。
这背后,又是19个破碎的家庭,悲伤的老人和无助的孩子。
每一个天灾背后,都不应该有漠视生命的人祸。
不要跟我说是意外,是天灾,是万万没想到,我只想问一句,是否是必须的,能不能避免!
面对冲天的山火,复杂的风势,不是用科学的态度,科技的手段,严谨的方案,去相时而动因地制宜,而是习惯于一声令下,强势出击。
让扑火队伍用肉体去堵火墙,用铁铲、打火棍、电锯去对抗山火,把他们当成烈火金刚,不坏之身?
在生命面前,让山火多烧一会儿,退它一步又何防?
何况,我们还有直升机等现代装备,为什么要用血肉之躯去葬无名之火?
就这样把刚刚成立3个月,严重缺乏实战经验的年轻队伍,顶了上去!
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这让楼主想起1998年参加九江抗洪,老团长在动员会上说的一段话:
我不要你们成为什么英雄,拼命的事情不允许你们做,听到没有!生命高于一切,必须一个不少跟我回来!
这让我们这些十八九岁的小战士热泪盈眶。
我想,这19名英雄,他们在临终的那一刻,一定不是在喊什么口号,而是念着自己爱的人的名字吧。
他们也不愿意被英雄,被烈士吧。
我们呼唤正义,期待天灾人祸面前有人挺身而出。
但一个正常的社会,不应有更多的英雄出现,更不需要前仆后继的“被英雄”出现。
那将一个时代的悲哀。
我们不需要“一声令下”的悲壮,不需要大肆渲染飞蛾投火的使命感。我们需要科学决策,生命至上,需要他们活着,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阳光和雨露,诗歌和远方!
真正要扑灭的,是深藏在人们心里的天火!是根深蒂固的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
我们需要英雄,但更需要活着的英雄!
对于逝去的英雄来说,每一座坟头都是一座山。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武汉市中心医院李文亮医生被评为烈士
- 四川凉山的悲剧,真的不用反思吗?
- 缅怀和赞美都需要经过批准,哪里能允许反思?
- 凡人李文亮凭什么成为英雄?
- 还有多少人记得:李文亮医生离世百日祭
- 我的泪已经流干了,但今天请允许再为胡卫锋医生大哭一场
- 去年死31个今年又死19个,一味赞美牺牲只会鼓励更多的牺牲
- 中国社会的“崇美”心态从何而来?
- 为“十六岁的高中生”画像:如果连一个方方都容不下,才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 欧洲疫情动态(第23期,截至北京时间4月27日21:30)
- 对待医护人员,还会重复非典的错误吗?
- 贫穷+抑郁,合力制造了人间悲剧
- Race, Poverty, and Distrust: What Lies Beneath the Prot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