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里很热闹。
从前段时间方方日记海外版预售,到这几天法检之间关于“上诉不加刑”原则的理解问题,还有那个牵动全国人民心的美籍华人高管涉嫌性侵养女的案子。
仔细观察这些事件引起的议论,你会发现众人的观点大多是非此即彼,非友即敌,少有中间立场可言。
而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也成了很多人评判他人是否与自己三观符合,能否继续做朋友的试金石:
与我观点相同者,惺惺相惜,点赞转发;与我观点相左者,轻则圈下小怼,重则撰文批判。
一时间,让很多相交多年的好友分道扬镳,彼此还得送上一句:“没想到你竟然是这样的人!”
再后来,有的朋友就不敢在票圈里转发相关的评论文章了。问其原因,说是怕被骂,虽然伤害不到身体,但实在是会被伤害到心情。
在我看来,那种因观点不同就要去指责、批判、甚至是咒骂朋友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
因为,那些引发争论的事情其实距离我们很远,而朋友却是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人。
对事情的看法不同,还只是认知层面的问题;而因看法不同就去伤害朋友,则是人品层面的问题了。
当然有人会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对一些重大原则问题的立场问题,是不容妥协、退让的。
这句话是没错。但这里“道”,我的理解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做法,是对工作生活的态度,而不是对一些事情的看法。
事件是客观的,观点是主观的。哪怕同样一件事,站在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都会有不同的看法。
而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的根源,就在于一个人在此之前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藏在他此前全部的经历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而这种轨迹,千差万别,多样化才是它本来的样子。
所以,苛求所有人都能有一样的观点,或者说奢望每一个人都能理解你、认同你,本来就是不现实的。
辩论场上,你永远都不可能让对方辩友承认你方观点,你影响的只是评审和观众;
而在舆论场上,你更是永远无法战胜或者消灭与你观点相左的人。你能做的,也仅仅是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然后再收获一点认同或者一堆批评罢了。
人嘛,就是说说别人,再被别人说说,不过如此。
就像有才华的人不一定都是道德高尚的,你可以只喜欢他的作品而鄙视他的道德水准,也可以因为鄙视他的道德水准而就此抵制他的作品,这是每一个人的自由。
但你不能因此而去强迫你的朋友保持一样的观点,并以观点的异同来作为评价你朋友的标准。这就不是自由,而是蛮横了。
所谓“朋友”,是那些关心你、支持你、对你好的人。而不是那些与你在某件事情上观点一致的人。
如果每次都要以观点是否相符来判断是否还能继续做朋友,这样的人大概率最后就只能是个孤家寡人了。
郭德纲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一个人就算天下人都说他不好,只要他对你好,那你就得认他的好。”
对待朋友,即当如此。
其实生活中除了这些对热点事件的争论,实在是有太多的美好。
前段时间,在建了八十几个业务交流群之后,新建了一个政法民工生活群。
这个群的群规是:“只谈生活,不聊工作。”
在这个群里,我们看到了来自天南海北的政法民工千姿百态的生活。
有永远带着娃在搜寻美食、体验美景,一言不合就跪在地上撅着屁股给自己的模型车摆造型拍照的四川检察官;
有前段时间忙着给武汉募捐口罩,近期沉迷手办,每日带着自己的小水獭到处合影,偶尔还会推荐精品红酸汤教大家做酸汤鱼的贵州法官;
有一路奔波到成都,凌晨两点破门而入,将已经翻出窗户挂在外面准备逃跑的逃犯一把抓住,完成任务后再去啃个兔头被辣到不行的江苏警察;
有带着各种米面油、瓜子糖,深入哈萨克牧民家中与老乡一起吃着马肉、啃着馕、唱着歌的新疆检察干部;
就连今天这篇推送的封面图,都是一位政法民工在山顶露营时拍的。
相比于其他多数时间在争论的业务交流群,这个群里的氛围永远都是那么的和谐、欢乐。
原来,最爱争论的法律人,在8小时外远离业务工作后,是如此的可爱。而这些政法民工的生活中,也可以有这些小美好、小确幸。
唯一稍微有些不太好的,就是经常抵御不了群友的良心推荐,采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食,导致钱包日益消瘦,而自己的体重日益增加。但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对不对。
周末了,或亲自下厨房做几道小菜,或外出找一家种草许久的小店,陪着家人、约着朋友一起小酌两杯;
或开着车自驾去周边的景区转转,或找个不远处的公园绿地搭上一个帐篷,带着孩子一起放放风筝、骑骑单车。
这样的周末,它不香吗?
今天的最后一句是李鸿章的一副对联,送给大家:
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
祈寿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可为地上神仙。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欧洲疫情动态(第17期,截至北京时间4月15日19:25时)
- 英国反向操作,让病毒意想不到,让中国亚历山大
- 欧洲疫情动态(第37期,截至北京时间5月25日20:30)
- 乔木 | 美国疫情日记(25):平等
- 乔木 | 美国疫情日记(40):网课、掐架
- 欧洲疫情动态(第42期,截至北京时间6月4日19:30)
- 欧洲疫情动态(第29期,截至北京时间5月9日21:00)
- 乔木 | 美国疫情日记(11):民主四之选举
- 一位上市公司高管的“幼女养成计划”
- 乔木 | 美国疫情日记(4):邻居
- 乔木 | 美国疫情日记(42):破产、失业
- 为“十六岁的高中生”画像:如果连一个方方都容不下,才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 是谁教育出这种没人性的16岁高中生